首页 > 热点要闻 > 正文

浩然专栏|短视频IP,并非万能的答案
2025-11-07 13:18:52   来源:本站原创

  雷军在做短视频开直播、周鸿祎在做短视频开直播、俞敏洪在做短视频开直播……

  当短视频与直播被捧为"流量时代的万能钥匙",从直销团队长到微商代理,从私域电商操盘手到品牌经销商,无数组织营销的从业者正被卷入一场看似热闹却暗藏风险的"IP造梦运动"。但当我们拨开流量的泡沫,会发现这场狂欢既非全然的机遇,亦非简单的陷阱,而是一场需要理性审视的复杂变革。

  

IMG_256

 

  一、短视频为何成为"救命稻草"?

  在某MCN机构的培训课上,讲师展示的数据让台下近百名经销商热血沸腾:"某微商品牌通过300个代理账号矩阵,三个月带货破亿;某直销团队长的个人IP账号,单场直播转化率高达28%;某私域电商创始人靠短视频引流,私域用户从2万暴涨至80万......"这些案例像一剂强心针,让本就依赖人际裂变的组织营销从业者看到了新的增长极。

  从行业特性看,组织营销的本质是"信任经济"。传统模式下,经销商通过线下沙龙、一对一拜访建立信任,效率低且覆盖面窄。而短视频的"内容即媒介"特性,恰好提供了低成本构建个人品牌的工具:一个展示产品使用场景的30秒短视频,可能比十次面对面推销更能打动潜在客户;一场分享创业故事的直播,或许能快速聚集数百个同频用户。

  

IMG_256

 

  正如某直销行业资深观察者所言:"短视频把原本需要半年建立的信任压缩到了三天,把需要线下见面的沟通变成了随时随地的触达。"

  更现实的驱动来自行业竞争的倒逼。当头部品牌纷纷布局直播电商,当年轻消费者习惯通过短视频获取信息,那些仍在依赖传统地推的经销商逐渐失去竞争力。

  某微商团队负责人坦言:"现在年轻人加微信第一句话就是'有没有抖音号',如果你连个短视频账号都没有,客户会觉得你不专业、不正规。"

  这种"不跟上就会被淘汰"的恐慌,叠加平台算法对"个人IP"的流量倾斜(据新榜数据,带有鲜明人设的垂直类账号,其粉丝粘性比普通带货账号高47%),共同催生了这场全民IP化的热潮。

  二、失控的个体叙事如何反噬组织?

  但当数以万计的经销商、代理商同时按下"创作键",问题开始浮现。

  某健康食品企业的市场总监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内部监测报告:过去半年,公司产品在短视频平台的负面舆情中,72%源自经销商的个人账号——有的夸大功效称"三天瘦十斤",有的伪造客户见证使用PS截图,更有甚者将公司LOGO与竞品对比时恶意贬低同行。

  "我们明确规定不能使用'治疗''最'等违规词汇,可个人账号不在公司管控范围内,出问题后消费者只认账号不认品牌,最后背锅的却是企业。"

  这种"去中心化传播"带来的风险远不止于合规层面。更隐蔽的危机在于品牌形象的碎片化。

  某美妆品牌的区域代理向记者透露:"公司主推的是高端科技线产品,但有些代理为了博流量,拍'9块9试用装''素颜挑战'的短视频,把品牌定位拉低到地摊货档次。"

  

 

  更极端的案例发生在某非拿牌直销企业——某团队长在直播中宣称"公司即将上市,现在囤货就是原始股",引发大量用户投诉,最终导致监管部门介入调查,整个品牌的公信力受损。

  对企业而言,更直接的冲击来自销售渠道的混乱。当经销商都忙着经营自己的私域流量,原本依赖团队协作的分销体系可能出现裂痕:头部代理将客户资源沉淀在个人账号,不再积极发展下线;中小代理因无法产出优质内容逐渐掉队,团队凝聚力下降。

  某微商团队的内部数据显示,全面推广短视频IP后,团队长与成员的日常沟通频次下降了60%,"大家都在盯数据,谁还顾得上带新人?"

  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代理商为快速涨粉,将客户引流至个人微信后绕过公司系统交易,导致企业无法准确掌握销售数据,影响整体战略决策。

  三、短视频IP究竟是"幻梦"还是"机遇"?

  在这场争议中,我们需要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框架。短视频本身并非原罪,关键在于如何平衡个体创新与组织管控的关系。

  对个人而言,短视频确实是打破圈层的有效工具。某保健品经销商张三的案例颇具代表性:他没有盲目跟风拍产品广告,而是聚焦"中年男性健康管理"垂直领域,通过分享健身食谱、睡眠改善技巧等内容积累12万粉丝,其中30%转化为长期客户。

  "以前见客户要约时间,现在粉丝主动私信咨询,我的月销售额翻了三倍,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专业信任。"这类成功案例证明,当内容回归价值输出本质,短视频能成为个人能力的放大器。

  

IMG_256

 

  对企业而言,适度引导比全面禁止更符合实际。某直销企业的转型策略值得借鉴:他们没有强制要求所有经销商开账号,而是推出"官方认证IP计划"——符合条件的团队长经过品牌培训后,可使用统一标识的账号发布内容,企业为其提供产品知识库、合规话术模板和流量扶持。同时建立"内容审核-违规追责-粉丝引流"的全流程管理机制,既保护了个体积极性,又守住了品牌底线。该企业数据显示,参与认证计划的经销商,其短视频转化率比未认证者高2.3倍,而客诉率下降41%。但这种工作违背了“如无必要,勿增实体”的原则,加重了企业合规负担,企业需要在有限的资源端掌握好平衡。

  对行业而言,需要建立更健康的生态规则。平台方应加强对组织营销内容的专项审核(如明确标注"经销商身份""非官方代言"等),避免用户混淆个人与品牌的关系;行业协会可牵头制定《组织营销短视频创作指引》,规范产品宣传边界;企业则需重新设计激励机制,将短视频运营纳入团队考核体系,但避免简单以粉丝量为唯一标准。

  结语:

  站在2025年冬的时间节点回望,短视频IP的兴起本质上是技术赋能下的个体崛起浪潮。它为组织营销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——让每个从业者都有机会成为品牌的"微型代言人",让优质内容成为连接用户的桥梁。

  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:流量不是万能药,人设不能替代产品力,短期的爆款也撑不起长期的事业。

  对于那些正在纠结是否要投身短视频的企业和经销商,或许应该记住这样一个事实:所有成功的IP,最终拼的不是镜头前的表演,而是镜头后的专业;不是流量的数字,而是用户的信任;不是孤立的狂欢,而是与组织的协同。

  当我们在追逐流量时,别忘了商业的本质从未改变——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产品,建立可持续的信任关系,这才是穿越周期的唯一答案。

  短视频的浪潮终将退去,但那些真正懂得以内容赋能商业、以责任守护信任的人,无论在哪个时代,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。

特别声明:本文所有图片,全部来自网络,感谢原作者,如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QQ:50376947删除。

相关热词搜索:

微信看直销

直销视界微信公众账号

扫描二维码订阅直销视界微信公众账号,我们将每日为您提供重要直销新闻,随时随地阅读。

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版权声明 | 招聘信息 |
粤ICP备15106510号-2
直销视界 版权所有